教育需要方式方法,教育管理也是个考验管理能力的技术活。而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要留教育的痕迹。今日分享的是节选于杨春林《变出品牌班级》力的一片文章,希望能为你们的班级管理贡献一份力量。
经过观察和思考,我发现学生静不下来,那是有静不下来的原因的。如果外在条件不容许他交流,吵闹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。以我班为例,每天晚自修前的10分钟,是值日班长小结时间。这时,学生往往一边聊天,一边等值日班长总结。怎样改变学生消极等待的状况,让他们接受外在信息输入的同时,又能实现自我对话,唤醒内在的潜能?我们进行了“冥想”尝试。
冥想,从字面上理解,是宁静、深邃地进行想象。从本质来讲,冥想是一种自我催眠,切断与外界的交流,只与内心进行沟通,求得宁静。
晚自习5:50 开始,学生一般5:30 已经到教室,于是,5:30 一到,关闭电灯,全班同学静坐冥想。冥想内容没有硬性规定,建议可以想一想自己一天的学习和生活,有哪些进步和不足。做得好的,可以自我鼓励一下。做得不够的,可以趁这段时间调整,制订一个晚自修学习计划或近几天的大致安排,使晚自修更加高效。
为便于操作,也是为了让活动更有效,我把冥想细分成下面几个环节
前期准备
坐好,以最舒服的姿势,趴着也行。深呼吸——吸气,呼气,来回三次。
画面回放
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?有哪些?最有待提高的是什么?(建议只想一件)
规划未来
今天晚上,我将如何度过?明天,我将以怎样的状态面对?
暗示收尾
我一切都很好,不快或是挫折,是生命的过客,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。
结束时间一到,值日班长开灯,同学们从安静的思考中进入晚自修。
学生反映,微风吹拂,彻底放松,冥想时自己居然睡着了。
之前,值日班长对于同学们的吵闹束手无策;现如今,到点拉闸一声令下,全体同学走进冥想的世界,嘈杂的声音顿时消失。不得不感慨,有些问题并非无解,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已。
本以为这个做法,不管怎样,作为新事物,总会有质疑或反对的声音,未曾料到,冥想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认可,学生们还热心地给出了在细节上完善的办法。
1
有好几次,在食堂吃饭遇到别班的同学,问我:“你们班的冥想是谁想出来的?这么有创意,我也想冥想啊。”确实,冥想是我们班的一大特色,我想最好能一直冥想下去。
2
“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”,思想活动在黑夜里不会停息。回想一天中最有收获的时刻,一句话、一道题目,或是让思想蔓延开来,今天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,和朋友们的美好瞬间。或许太累而走不动了,如老杨所说,鼓励自己,给自己补充能量与信心。十分钟说短不短,说长不长,刚好适合调整自己,重新上路。
3
冥想不仅可以让大家及时安静下来,保持晚自修前安静,同时,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。人是非常需要自我审视的,虽然在冥想时不一定会真的做到自我审视,但有10分钟来调整状态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。
每天10分钟的冥想,被学生视为一份时间礼物、自由礼物。
很多班借鉴冥想的做法,但效果不好。原因何在?做法固然重要,行动之前的前期工作、大力宣传和铺垫,才是决定性因素。思想没做通,只在形式上努力是不行的。同时,做法不是一成不变的,要及时反思、补充和完善。我们班冥想做法的良好效果,源于我们的组合拳:打造宁静环境,需要多管齐下。
一、舆论先行
要解决问题,必先加以关注。我先摆明现状,罗列接收到的纪律反馈,也谈谈自己巡视整个年级组的感受,明确纪律是当下班级亟需解决的问题。我告诉学生,我们班的纪律不能说差,更不能说乱,但和优秀班级比起来,还有差距,我们可以做得更好。之所以这样讲,一方面,这是实情,实事求是道出真相;另一方面,不能夸大存在的问题,否则会给学生一个错觉,这个班级很糟糕,从而失去信心,导致离心离德。倘若学生心散了,问题就大了。
学生并非不知道宁静的重要,“静水流深”、“宁静致远”、“静能生慧”,这些道理他们耳熟能详,老调重弹没有太多效果,要讲就要有不一样的视角。恰巧暑假带学生去欧洲游学。那是一段快乐时光,是一次幸福之旅,但也带给我深深的刺痛。我告诉学生,要不是亲身经历,我始终难以相信,在国外,中国的游客,不论是吃饭还是住宾馆,都是被区别对待的,享受“特别”待遇,不和国外的旅客同吃同住。就是住在同一个旅馆,也是被安排在不同的楼层。其中的原因,据导游讲,就是因为中国人说话吵闹没有素养。
实事求是地讲,那种被人歧视的感觉,真是令人窒息。同行的学生,最初也是大声嚷嚷,后来慢慢注意起来,静静地走路,悄悄地说话。我借亲身经历,向学生传达我真诚的希望,作为世界公民,要学会关注他人的存在,从现在做起,从创建宁静班级开始,与国际接轨,做一个文明的人。这不只是为了别人,更是为了自己,于人于己都是好的。
很多事情没有做好,并非不能做好,而是因为决心不够大,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。我表明了坚定立场,不给自己留退路。一方面,我公开和年级组的老师说,接下去的一个阶段里,我们班要狠抓班级纪律,打造宁静的班级品牌;另一方面,明确告诉学生,不达预期不罢休,一个月没做好,那就两个月,两个月没做好,那就三个月。
当然,要强调的是,学生的认知是不同步的,有差异是必然的,同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,有学生就担心,“教室要保持安静,但感觉课间过分强调安静,会让气氛过于压抑,缺乏生气,没有活力”。为避免误会,产生阻力,态度必须明确:嘴巴是用来吃饭和说话的,并非不准说话,而是学会如何说话,课堂上必须是宁静的,课间休息要求降低声音。创设宁静的环境,是一种倡导,不应因自己的存在而让别人痛苦,并非彻底封杀嘴巴的说话功能。这样,学生也就理解了。
二、集思广益
写周记不是什么创举,但它是师生沟通的渠道和载体,既能了解问题,也能借力学生的智慧,挺方便也很实用。
我让学生写两篇周记,一篇周记回答一个问题。
希望每个同学深入思考,能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。在学生认真思考、积极回答的过程中,静文化建设已悄然启动。
有的学生从正面作答,列举自修课教室保持安静的原因。
静以修身。保持安静是一种文明行为。可以省下力气去干别的事,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做作业的正确率。也能感觉自己像学霸,提高内心的自信。保持心态平静,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学好。互不打扰,促进同学友谊和谐健康发展。
营造安静、良好的学习氛围,让大家能够及时完成作业。思维更加活跃,思考更加深刻,注意力更易集中,记忆的知识点不容易忘。养成随时静心的好习惯,拥有更强的自律能力,培养人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。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,独立思考出的成果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,集聚更多信心。防止因纪律问题而扣分。维护班级声誉,树立良好班风。提高班级在其他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印象分,使班级在年级中成为表率。
有的从反面阐释,谈到自修课随意讲话的后果严重。
言多必失。浪费口水,浪费资源。吵闹影响同学学习状态,导致别人讨厌自己。引起连锁反应,造成全班无心学习。发出噪音影响隔壁教室自修。口水飞溅,导致细菌传播,不卫生。嘴巴一张一合太多会很累,说话太多对嗓子不好,会引起疾病。说话过多会使他人心情烦躁。说太多话,心情激动,容易上火,让自己变得浮躁。养成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。被领导责罚,被扣分。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。引起老杨发火,对他身体不好。常常让老师担心自修课的纪律问题,使老师为了管理身心劳累。扰乱学校秩序,显得我们素质低下,其他老师和同学会对班级产生不良印象。
学生们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,从管理措施、管理方式、奖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。这再次证明,智慧在民间,学生有能力解决他们面临的一切问题。选择部分分享如下。
选拔安静卫士,分布在1、2、3、4各组,有强烈班级责任感者优先,可根据需要把他们调整到“闹市区”“维和”。四人小组,分而治之。每一小组选出责任心强的担任组长,负责提醒小组成员及时安静,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考核。
班级纪律存在问题,源于指令模糊,希望管理指令更明确。正如我妈叫我买菜和我妈叫我买鱼,道理是一样的,买菜我还要考虑买什么,而买鱼则简单明了。
实行值日班长奖赏制,每个月进行“最佳管理员”评选,班会课进行表彰,给有待提高的管理员提出整改意见。评选纪律模范,引导大家向优秀学生看齐。每节课上课打铃后,值日班长上台喊几声:“大家安静!”如果不行,值日班长一起喊,我管那天试了,感觉有用。让值日班长在门口提醒到教室的同学,确认安静了再让他进去,组织喜欢讲话的、比较吵的学生去考察整个年级。
倡导:入室即静,入座即学,入学即专。让“静”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旋律。加大考核分数的公示力度,引起关注。提前一分钟返回座位,做课前准备,这个做法挺好,可以继续坚持。据观察,课间操和体育课后课前,相对更吵,迟到的人也更多。多半是因为倒水导致的,提醒大家提前一节课把水倒好,减少走动和迟到人数。
增设纪律小组长,小组长必须是最严格、最安静、最铁面无私的,在早、中、晚关键时间点管理纪律。对早到和迟到的管理应该更加严格,午休的请假制度太宽松,同学进出太随便,有些请假不应该批准。
统计出最吵的人,让他做义工,站在教室后面管。比如,设立走廊喧闹提醒员,直至另一个人来接替他,正如让交通违法的人,负责管理交通,提升遵章守法意识。
放一张桌子和椅子在教室后门,值日班长到教室后方管理纪律,避免干部管理成为干扰。
学生提了很多建议,不少建议是可行的,也是很有见地的。在我看来,建议可不可行,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,大家力往一处使,共同思考同一问题,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成为共同追求。
三、硬件布置
新搬入高三教室时,教室里还留存着原先班级的励志标语。前面黑板上方,是大红的宋体字:“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。”后面黑板的上方写着:“高效源于专注,成果来自坚持。”
这几句话,彰显着此前班级的精神追求,应该是不错的。但这毕竟是别人的文化,班级文化应源于班级自己的追求与创造。浏览学生上交的作品,虽然稚嫩,却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追求,是自个儿的。
拼过累过才有结果,冲过摔过不算白活。每一个让你难堪的现在,都有一个不够努力的曾经。行动是理想最为高贵的表达。节约时间等于延长生命。挥最热的汗,露最美的笑。苦难显才华,好运隐天资。
当然,我们惊奇地发现,可能是受之前教育的影响、经历的熏染,相当多的标语非苦即累,甚至有些悲壮。比如,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、“成功源勤奋,成功自坚持”、“拼一个秋冬春夏,赢一生无怨无悔”、“用勤奋坚持,换春华秋实”、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、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、“破釜沉舟”、“卧薪尝胆”,等等。高三似乎是苦、累的代名词。如果用画面来表达,那就是一张张苦瓜脸。
为配合班级“静”文化的创建,我大胆取舍,前后黑板上方、教室两边的立柱、后门外立面,全部采用与“静”有关的表述。
中立柱:喋喋不休伪男儿,埋头苦干真汉子。
前黑板:不敢高声语,恐惊读书人。
后黑板:证明你存在感的,不是叫嚷的分贝。
后门外:静入。
标语全部出自师生之手,指向了同一个方向,形成教育合力,让教育效果最大化。
改变一个坏习惯,产生一个好习惯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常有这样的经历,批评某个同学,说他在某个时间吵闹了,而当事学生往往一脸茫然,似乎在说:“有吗?”其实,不是想抵赖,他只是习惯成自然,没有意识到而已。所以,要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,需要长效机制,需要持续跟进,巡视、陪同,及时提醒、批评,不断进行强化。